湿接缝与横隔板施工是预制梁体形成整体受力结构的关键环节,单梁式架桥机的架梁节奏、梁体对位精度及设备作业空间分配,直接决定后续衔接施工的效率与质量。其核心衔接逻辑是通过 “架梁预留条件 - 作业空间适配 - 施工节奏协同” 的全流程管控,实现架桥机作业与现浇施工的无缝衔接,目前已在 “先简支后连续” 等主流工艺中形成标准化实践体系。

前期架梁阶段的***控制是衔接基础,需为后续施工预留核心条件。架桥机落梁对位时,需严格控制梁体间距与标高偏差,确保湿接缝宽度符合设计要求 —— 渝万高铁 32.6 米箱梁架设中,JQ900A 型架桥机通过横移油缸微调梁体位置,使相邻梁体湿接缝宽度偏差稳定在 ±3 毫米内,为模板安装提供统一基准。横隔板衔接则依赖预埋钢筋的***对接,架桥机落梁前需复核梁体端部预埋钢筋位置,通过吊具旋转微调梁体姿态,确保相邻梁体横隔板钢筋错位不超过 5 毫米,避免后续钢筋处理耗时过长。梁体落位后,架桥机需配合完成临时固定:边梁用钢管斜撑顶紧翼缘板,中梁通过拉杆连接相邻梁体,使梁体间相对位移控制在 2 毫米内,为湿接缝模板搭设创造稳定环境。
架梁与现浇施工的空间适配需针对性调整设备状态。常规工况下,架桥机采用 “间隔架梁” 模式衔接施工:每架设 3 片梁体后暂停作业,将起重小车移至主梁中部收拢,收缩非必要伸出的支腿结构,腾出梁体顶部及侧面作业空间。渝万高铁施工中,JQ900A 型架桥机在湿接缝施工期间,拆除主梁侧部临时防护栏,仅保留核心承重结构,使施工人员可通过已架梁体顶面直达作业点。横隔板施工时,架桥机需将吊具升至***限位,避免与钢筋绑扎作业发生干涉,同时利用驾驶室监控系统实时观察施工区域,防止设备移动误碰作业设施。对于小净空施工场景,如隧道出口架梁后衔接湿接缝,架桥机可采用 “低位收臂” 姿态,将主梁高度降至距梁体顶面 1.2 米以内,既保障设备稳定又不影响模板吊装。
施工节奏的协同管控需平衡架梁效率与现浇养护周期。湿接缝与横隔板混凝土浇筑后需达到设计强度方可承受荷载,架桥机需据此规划后续架梁路径与时间窗口 —— 西康高铁施工中,施工团队按 “架梁 3 孔 - 现浇湿接缝 - 养护 7 天 - 再架梁” 的节奏推进,架桥机利用养护期完成前方墩台对位与过孔,待湿接缝强度达到设计值 80% 后再通过已架梁体。当需跨越未达强湿接缝区域时,架桥机需采用分载措施:在湿接缝两侧铺设钢质分载梁,将单点荷载分散至梁体腹板区域,避免对新浇混凝土造成压裂。横隔板施工则可与架桥机喂梁作业并行,当架桥机吊运下一片梁体时,施工人员同步完成前一跨横隔板的模板加固,通过对讲机实时沟通设备移动轨迹,实现 “架梁 - 现浇” 高效衔接。
特殊工况下的衔接需通过工艺调整突破限制。曲线桥架设中,TPJ150 型架桥机横移后梁体存在横向偏移,施工团队需在架桥机对位后立即复测湿接缝宽度,对偏差超过 5 毫米的部位,通过打磨梁体边缘或调整模板厚度进行补偿,确保混凝土浇筑厚度均匀。高墩施工中,架桥机可辅助搭设湿接缝作业平台:利用支腿顶部横杆固定悬挂式操作平台,平台宽度控制在 1.5 米,既不影响架桥机后续过孔,又为施工人员提供安全作业面。软土地基段施工时,架桥机需配合完成地基预处理,在湿接缝下方已架梁体上铺设钢板分散施工荷载,防止地基沉降导致湿接缝开裂。
衔接过程的质量与安全管控贯穿全程。架桥机作业前需检查现浇区域防护措施,确保湿接缝模板加固到位 —— 模板对拉螺栓需按间距 50 厘米布设,拧紧扭矩达 250-300N・m,防止架桥机振动引发模板变形。交叉作业时需划定明确警戒区,架桥机移动期间现浇施工人员需撤离至安全区域,通过双重监护机制避免机械碰撞。湿接缝混凝土浇筑后,架桥机需暂缓在相邻区域进行起吊作业,待初期强度形成(通常 24 小时后)方可恢复轻度作业,保障衔接施工质量稳定。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