边梁作为桥梁两侧的受力边界构件,其架设面临横向偏移量大、重心易失衡、空间受限等特殊挑战。单梁式架桥机边梁架设工艺以 “***对位、抗倾稳撑、分步受控” 为核心,通过针对性的设备改造与流程优化,解决常规架梁中边梁横移受阻、就位不稳等难题,已在公路、铁路工程中形成成熟的实践体系。

前期准备阶段的工艺适配是边梁架设的基础保障,重点聚焦吊具改造与支撑优化。吊具系统需根据边梁悬挑特性调整,常规中梁吊具多为对称四点起吊,而边梁吊具需增设侧向限位装置,如乐西高速公路 40 米 T 梁边梁架设时,对 180 单导梁架桥机吊具加装可旋转侧向挡板,防止起吊过程中梁体侧向滑移。支撑系统需强化局部承载能力,在已架中梁顶面铺设分载梁,将边梁横移时的单点压力由 98.5 吨分散至梁体腹板区域,同时对架桥机后支腿加装 20 吨可移动配重箱,平衡边梁起吊产生的偏心力矩。此外,需提前用全站仪标注边梁轴线与支座十字线,偏差控制在 ±3 毫米内,为后续对位提供基准。
核心对位工艺通过 “横移拓展 + 分级调整” 实现边梁***就位,主要分为一次横移与分级横移两种模式。常规直线段施工多采用一次横移法,JQ900A 型架桥机在公路箱梁架设中,通过延长主梁侧部横移轨道,将横移行程拓展至 ±340 毫米,起重小车携边梁沿主梁行至待架位置后,启动横移油缸一次性完成侧向对位,全程由光电传感器监控偏移量,最终偏差不超过 ±5 毫米。小曲线或窄幅墩台工况则需分级横移,乐西高速公路 130 米小曲线半径架梁时,受桥面宽度限制,架桥机无法实现大跨度直接横移,技术人员通过 CAD 模拟优化轨迹,采用 “吊梁前移→小幅度横移→微调对位” 的分级策略,每次横移量控制在 50 厘米以内,停顿期间核查支腿受力与梁体姿态,最终实现 40.855 米长 T 梁的***落位。
临时固定与抗倾覆防护是边梁架设的安全关键,需构建多重稳固体系。边梁落位后需立即实施临时支撑,常规做法是在梁体悬挑端与墩台之间搭设钢管斜撑,斜撑与地面成 45°-60° 夹角,下端锚固于墩台预埋钢筋环,上端顶紧梁体翼缘板,配合双向八字斜撑限制侧向变形。在高墩或强风区域,还需强化整体抗倾覆能力:主梁两侧拉设 “X” 形防风拉索,一端固定于已架梁体预埋锚栓,另一端通过液压张紧装置连接主梁,破断拉力不低于 500kN;同时启动架桥机倾斜监测系统,当主梁倾斜角超过 1° 时立即触发预警,切断横移动作电源。乐西高速公路 69.3 米高墩架梁时,通过 “斜撑 + 拉索 + 配重” 三重防护,有效抵御了 3.98% 纵坡与 6% 横坡带来的失衡风险。
特殊工况下的工艺创新进一步拓展了边梁架设的适配能力。大纵坡施工中,通过在边梁底部增设楔形防滑垫块,配合吊具调平油缸校正纵倾偏差,确保落梁时支座全面贴合;既有线改造工程中,为避免侵入运营线限界,采用 “低位起吊→纵向平移→提升对位” 的倒装工艺,架桥机在既有线侧完成边梁起吊后,先沿纵向远离运营线,再提升至设计标高横移就位。无论何种工况,边梁架设均需遵循 “先稳撑、再松钩、后调整” 的原则,落梁后需用塞尺检查支座贴合度,临时支撑应力监测值稳定在 150MPa 以内方可拆除吊具,这一标准已成为行业通用规范。



